当前位置:海城南台新昌小学健康 “最拼教授”感动网友 高龄仍然坚持泡图书馆
“最拼教授”感动网友 高龄仍然坚持泡图书馆
2022-09-27

已经是老教授,仍然还是拼命看书,他曾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投身革命,领导学生运动;他曾长期潜伏,以书记官、审判官、司法官、首席检察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民主活动;他是四川大学教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我国现代刑事侦查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周应德。

周应德,重庆南川人,1921年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教于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获国务院对高等教育有突出贡献政府津贴(终生)

1949年12月,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解放,一个眉眼清秀、戴着金属框眼镜的文弱书生,作为县接管委员会成员,接管了永川县司法系统。县府之中一片惊讶:“这是把大印左手交右手嘛!”

这个年轻人年仅28岁,却是老地下党员,此前以国民政府永川县法院的首席检察官的身份作掩护,周旋于刀光剑影之中,策动永川县长邱挺生投诚起义、稳定局势,静待和平……

70年后的一个冬日,四川大学“竹林村”的一栋老旧宿舍楼里,周应德回忆起狂飙时代,恍如昨日。进入生命的第98个年头,他的思路仍然清晰,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有时,嘴巴甚至跟不上脑子运转的速度,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分明已经想到了,到嘴边总要打个结巴。”

他是现代刑事侦查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时至今日,全国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仍将他的著作奉为圭臬。如今,周应德的腿脚再难支撑他穿梭于刑事案件的发生现场,他转而寄情于书法与诗赋,成都文化“地标”薛涛墓的“墓表”、“亭记”、“像赞”皆出自他手。

他曾写词回顾自己的一生。“拼十年地下,反饥饿、独裁、戡乱,争取民主和平。惊雷动。趁熏风时雨,树桃李精英。春色满园,半世刑侦。”“百年一梦,华发萧萧踱晚晴”传递着他从热血沸腾到云淡风轻的人生体悟。这“轻淡”之中,镌刻着一个世纪的痕迹,蕴藏着智慧和力量。

“慧剑操我手,斩绝家累时”

周应德祖籍江西吉安,明末清初,周氏祖先避乱徙居四川南川(今重庆南川),其后以耕读为业。周应德的青少年时代大都在辛亥革命以后的狂飙中度过。读初小时,正当第一次国共合作,每逢五四、五卅等时间节点,师生们走上街头,挥舞小旗,高喊“打倒列强”!“四一二政变”以后,形势急转直下,给年幼的周应德带来巨大感官冲击。

温馨的家庭,潜移默化地让他从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他的大哥周应培在“七七事变”前在川东师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活跃在重庆地下学联,后奉命回南川建设党组织,大哥直接向周应德传播革命思想,引导他阅读进步书刊,后来,他的三弟也在川东临委书记肖泽宽的单线领导下从事掩护联络活动。

后来,周应德在时任中共綦南工委书记李治平的回忆录中才知道,连农民出身的母亲都支持共产党多年:

“周老伯母(周应德的母亲)多年以来接待同志、隐匿书籍文件。他是个家庭妇女,粗通文字,她相信她的儿子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的,也相信儿子的朋友们都是好人,所以待我们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平时,我们在她家开会,她给我们站岗放哨,掩护同志,有时她在外听到敌人意欲加害的消息,便想方设法转告我们,并巧妙进行掩护……”

1938年,周应德考入重庆联中,那是一所有革命传统的老牌名校,抗战初期,一直是重庆抗敌后援会和学生抗日救亡联合会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初期的重庆,各路人马汇集,在联中,周应德见到过郭沫若、李德全(冯玉祥夫人)等上层民主人士,还三见周恩来,“最末一次,周总理应联中读书会邀请作了‘目前抗战形势和战时青年的任务’的讲演,一连讲了3个多小时,最后为同学题词留念,勉励大家‘在伟大的抗战时代,不应空空度过,同学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我见周总理几次擦汗,但毫无倦容。”

联中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周应德同时加入了怒潮歌咏队、兴群剧团,节假日便出校宣传或演剧。他还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抗建读书会,同学们两周一次座谈,交流读书心得,漫谈形势。在此期间,周应德读到了大量进步书刊,如《萍踪寄语》、《大众哲学》、苏联小说以至于马列著作,狄超白的《通俗经济学讲话》对他触动很大,其中对“剩余价值”的阐述,尤其让他感悟、动情。

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重庆联中的抗日救亡气氛十分活跃。可1940年一个事件让局势发生了微妙变化。时任四川省主席张群和教育厅长郭有守联名下达密令:

“据密报重庆中学(即联中)有学生三百余人,共党占六十余人,课外活动均在共党之手,彼等暗中拉拢学生,转饬……密切注意,并予制止……”

这时,学校校长已被更换为“青年党”张佐时,新校长到任便举起“屠刀”,解聘支持抗日救亡的教职工,又挂牌开除周应德等59名学生。

一时全校师生群情激愤,推选周应德等23名代表赴重庆上告请愿。代表团一到重庆,便发表文告,招待记者,震动了报界和学生家长。

联中老校长杨沧白(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学生家长胡文澜(民国早期四川督军)、校友《新民报》主笔罗成烈等纷纷挺身支持学生,新华日报、商务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社论谴责,形成巨大舆论压力。官方吃不住了,肇事校长被迫收回成命,师生们的斗争取得胜利。

此时,周应德预感国共合作有变,抗日救亡前景堪忧,时年18岁的他,写下了入党矢志诗:

“滚滚长江水,沉沉念黔黎。世途多艰阻,豺狼横路衢。愿为双飞翼,奋翮凌天梯。愿为千里骥,绝足任驱驰。慧剑操我手,斩绝家累时。”

在国共合作陷入低潮的时候,周应德在联中的后山坡,庄严举手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果然,联中学潮似乎是形势逆转的一种信号,不久后,皖南事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隐蔽下的朝阳学法和民主斗争

国共合作破裂后,为了保护党员和党组织,中共南方局提出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即时整顿组织,停止发展党员,并要求党员“勤业、勤学、勤交友”,深入各阶层,取得社会职业,学生有条件升学的,争取升学。

周应德是个偏科生,偏文科,高中时又致力于抗日救亡活动,因此升学困难。当时有“法学摇篮”之称的朝阳大学内迁重庆办学,朝阳大学偏文,周应德便考进了法律系。在隐蔽时期潜心学法,奠定了他后半生法学生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