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城南台新昌小学健康学校教育可以让学生反教家庭
学校教育可以让学生反教家庭
2022-09-27

2015.2.14,众所周知的西方情人节,充满浓情蜜意的佳期,玫瑰花漫天要价,玫瑰花瓣也满天飞舞。公交上,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和他妈妈一前一后地靠窗边坐着,由经一个站台时,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人在小男孩妈妈的呼唤下来到她身边,男孩妈妈顺势将手中的包扔向后座的小男孩,然后接过女人手中的小孩逗玩起来。男孩妈妈抱着朋友的小孩不再喜手里的一支黄玫瑰,便折了几片花瓣往车窗外扔去,后座的小男孩禁不住喊道:“不要往外扔。”男孩妈妈的朋友笑了笑,男孩妈妈回道:“不往外扔我往哪扔?”小男孩说:“你捏在手里啊。”过了一会,男孩妈妈的朋友拿起剩下玫瑰花瓣和枝折了几下,便毫无顾忌地朝车窗外扔去,小男孩见状,用略带请求却更响亮的声音喊到:“叫你不要往外扔呀!”可是男孩妈妈和她朋友完全没有理会小男孩,继续开始她们女人之间的家常。

心里有些刺痛,试着猜想这样的事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一如既往地讲文明?还是随大人逐流?暗自祈祷不要给小男孩带来心理创伤。忍不住偷偷观察小男孩,七八岁的光景,戴着眼镜,显然一副小博士的模样,然而让人心痛的是,小男孩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很沉重的问题,观察了一路,始终不见那眉头锁住的阴云散去,这该是怎样一个多愁善感的的孩子啊,他的愁他的感到底来自何处?是家庭?还是社会?不得而知。

教育是当今社会最严峻的问题,是学校和家庭最关注的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个模式——学校希望家庭参与配合教育,家庭将教育寄托于学校,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了,学校就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好好与孩子沟通;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了,就给学校打电话,烦请学校管理好孩子。心理学界与教育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孩子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教育者(学校、家庭)。正是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总坚持着这样的做法——要求老师们做得更好,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尤其是许多心理学文章,总是在对家长提出许许多多的要求,因为我们都知道大人的觉悟比孩子高,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可塑性比大人强这个事实。

“The prosperity of a na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一个国家的繁荣依靠教育的发展)”,曾经修过《家庭教育学》这门课程,知道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也知道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统一,如今却突发奇想期望学校教育在某个角度上与家庭教育相对立,打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致的局面,而达到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反教家庭的目的,当然这种情况仅出现于家庭教育背离道德文明的时候,也许这对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似乎是将教育学生和教育家长的重担完全推给了学校(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例如:小学时期的个体更倾向于相信和遵守学校(教师)树立的是非道德规则,如果学校教育者在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如果看到家长出现了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他们也可以去“教育”家长,从而帮助家长做到文明道德。

成人的觉悟性高,孩子的可塑性强,从改变与塑造的难易程度来说,也许塑造孩子去改变家长来达到教育好孩子会更有效,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手里夹着烟嘴里吐着烟圈却说着一套套大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诫孩子戒烟?

但愿那个小男孩能坚持如初,祝愿那个小男孩能眉头舒展,绽放纯真的笑容!

编辑:陶媛